一、國產器械加速替代進口
2020上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的爆發,讓部分醫療設備全球需求大幅增長,全球各國對醫用防護用品、核酸檢測盒等醫療器械訂單量激增,銷售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上漲,部分醫療器械持續脫銷。
俗話說禍福相依,經過此輪疫情的考驗,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和認知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在疫情之后,國產品牌在擁有核心技術、與進口設備質量一致的情況下,將擁有更多同臺競爭的機會,讓高品質、高性能的國產設備真正進入各大醫院,促進進口替代進一步加速。
?
而國內哪些械企在這場疫情中崛起?或許下面這份2020上半年醫療器械行業上市企業營業收入排行榜能夠給我們答案。
據統計顯示,2020上半年醫療器械行業滬深A股上市企業營業收入榜單中,企業營業收入共計577.38億元,其中,邁瑞醫療、英科醫療、樂普醫療、新華醫療、振德醫療、魚躍醫療、藍帆醫療、奧美醫療、萬孚生物、山東藥玻為2020上半年醫療器械行業滬深A股上市企業營業收入榜單前十企業。據統計,前十企業營業收入共計381.96億元,占榜單的66.15%。營業收入位居第一的是邁瑞醫療,達105.64億元。英科醫療位居第二,營業收入為44.5億元。樂普醫療位居第三,營業收入為42.38億元。
二、IVD成最大贏家
據統計,截至2020年10月10日,國內醫療器械上市企業達到92家。其中34家為體外診斷領域企業,而體外斬斷領域的企業在疫情中的增長幅度最大,個別企業業績增幅高達1159.39%!接下來我們從營業收入、營業收入同比、凈利潤、凈利潤同比、總資產5個方面對名列前茅的企業做一個數據比對。
首先在營業收入方面,邁瑞醫療以不可撼動的105.64億的成績高居榜首,緊隨其后的迪安診斷、華大基因等企業均是在新冠核酸檢驗試劑方面獲得成功的公司。
在營收同比上,圣湘生物以超1000%的增幅位居榜首,排名第二的東方生物與排名第三的碩世生物,增幅均超過350%。
在凈利潤上,邁瑞醫療以超30億元位居榜首,排名第二的華大基因與排名第三的圣湘生物,凈利潤均超過10億元。
在凈利潤同比上,圣湘生物以超14000%的凈利潤同比位居榜首,排名第二的東方生物與排名第三的達安基因,凈利潤同比均超過1000%。
在總資產上,邁瑞醫療以接近300億元,排名第二的迪安診斷與排名第三的華大基因,凈利潤均超過100億元。
三、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
即便沒有新冠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我國的醫療器械行業仍然極具潛力,數據顯示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增長迅速,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2021年至2022年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主營收入將有望突破萬億元,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復合增長率持續保持在15%左右,中國市場未來一段時間將維持高速擴容態勢。
?
盡管我國醫療器械行業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好勢頭,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創新產品加快涌現。但整體來看,我國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企業呈現“小而散”的局面。
?
根據《醫療器械藍皮書: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2019)》,我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90%以上為中小型企業,主營收入年平均在3000萬~4000萬元,與國內制藥行業企業3億~4億元的年平均主營收入相比,還存在巨大差距。
?
現階段,我國出口醫療器械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但近年來結構趨于優化,高附加值的產品占比不斷提升,醫用耗材產品的性價比增幅顯著,而進口醫療器械則仍然以高端產品為主。而此次疫情的出現,無疑加速了我國一部分醫療設備企業邁進的步伐,尤其是對于本次疫情中最大的贏家,國內部分IVD企業來說,快速增長的營收勢必給未來的發展注入更多籌碼。
四、國內醫械行業全面擴容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國家陸續出臺相關政策以完善我國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和戰略儲備能力,加快補齊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短板,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實現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
國家發改委和衛健委先后發布《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和《關于完善發熱門診和醫療機構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現代化建設、全面提升縣級醫院救治能力、健全完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絡、改造升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推進公共設施平戰兩用改造等建設任務;
要加強重癥監護病區(ICU)、呼吸、感染等科室建設,配置床旁監護系統、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ECMO)、聚合酶鏈式反應儀(PCR)等設備,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全面做好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等工作。
要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提升核酸檢測能力,加大疫苗、藥物和快速檢測技術研發投入。多項政策的出臺,加速我國醫療器械行業擴容,促進國家繼續積極支持自主研發創新,加速部分國產先進領域的進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