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附完整文件”
日前(11月24日),業內一份《關于開展高值醫用耗材第二批集中采購數據快速采集與價格監測的通知》的紅頭文件流出。
文件中,國家醫保局表示,將開展第二批醫用耗材清單集中采購數據的快速采集與價格監測。
目前,該文件僅下發給各個省份的醫保局進行數據調研,未在官網上公開。
但不可否認的是,文件的下發,也就意味著高值耗材第二輪國家級帶量采購工作正式啟動。
文件指出,國家級帶量采購第二批醫用耗材清單主要包括以下類別: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除顫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涉及產品信息1萬余條,具體到規格型號約32萬條。
與此同時,還將對第一批血管介入類、非血管介入類、起搏器類、眼科類產品進行增補。
各省市醫用耗材交易與價格監測的上傳數據主要包括采購目錄、訂單、配送、收貨、結算等內容,要求在2021年2月28日前完成。
換句話說,在高值耗材第二輪國采中,全國聯盟中帶量采購的品種將從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除顫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6種高值耗材中產生。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第二輪國采僅僅處于前期調研狀態,未來真正落地的品種到底是哪些,仍需等待后期官方文件通知。
事實上,就在11月初,首輪高值耗材國采的中標結果剛剛公布,冠脈支架的均價直接由1.3萬元降價至700元。
最終結果顯示,冠脈支架類產品最高降幅達96%,全場最低價為469元。8家中外械企共10個擬中選產品中,國內企業產品平均降幅為92%,進口產品平均降幅95%,現場出現了多款百元支架。
不僅如此,被納入高值耗材第二輪國采的清單中的6大類醫用耗材,此前在全國范圍內也已經先后落地,產品最高降價幅度達95%。
第二批清單涉及產品其他省份帶量采購情況
(圖源:智采科技)
就在剛剛結束的淄博-青島-東營-煙臺-威海-濱州-德州七市聯盟帶量采購中,骨科創傷類醫用耗材最高降幅94%,平均降幅67.3%。現場某款產品更是直接從17200元降價至2643元。
可以說,在越來越大體量的以量換價之下,高值耗材逐漸趨于“白菜價”。另一方面,各地相關耗材的降幅情況無疑也將作為第二輪高值耗材國采的重要參考。
而在國家一輪輪緊密的洗牌之下,對于相關的械企和經銷商更是產生了非常大的沖擊。
集采控費大力壓縮流通環節之后,械企將以往代理商經銷的傳統模式轉變為直接與醫院對接的直銷模式,控制中間成本的同時,無疑也是革去了一大批經銷商的命。
此外,集采中國產、進口品牌同臺競技之下,具有強大實力和豐富產品線的大型企業優勢盡顯,以降幅換取市場之下,短期陣痛之后將會是龐大的市場。而對于實力不強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勢必只有被淘汰的結局。
以骨科市場為例,據《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2020)》中數據顯示,2019年骨科植入市場規模約304億元,同比2018年增長了42億元,增長率達16.03%。
其中,國產化率最高的依舊是創傷市場,國產產品占據67.85%的市場份額。其次是脊柱市場,隨著進口替代化的不斷發展,國產產品有望在近幾年獲得超過50%的市場份額。
2019年中國骨科植入市場生產企業排行榜中,前三名依次是強生、捷邁邦美、史賽克。
并且,隨著進口替代化的加速進行,國產械企市場份額不斷提升。據業內人士分析,以量換價之下,無疑會加速國產替代化的進程,具有價格優勢的國產龍頭企業將進一步搶占市場。
對于第二輪高值耗材國采,此前業內人士紛紛基于份額大、金額高、市場競爭充分的特點對實施品種進行了多種預測,包括骨科、人工晶體、心血管、腦起搏器等。而本次文件發布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本次僅僅是對相關耗材進行價格監測和摸底,和最終集采品種沒有直接關系。
對于目前已經公布的高值耗材第二輪全國級帶量采購品種,你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參與討論。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