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代謝病是指維持機體正常代謝所必需的酶類、受體和載體等蛋白質缺陷,導致機體的生化反應和代謝異常,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包括神經系統損害、代謝紊亂、相關器官功能異常、生長遲緩等[1]。遺傳代謝病雖然屬于罕見性疾病,其發病率幾千分之一到幾千萬分之一不等,但其總體發病率較高,大約為百分之一[2],我國目前每年約有數萬例遺傳代謝疾病患兒出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
一、國內相關產品的注冊和應用情況
利用串聯質譜技術檢測氨基酸、肉堿(包括游離肉堿和?;鈮A)和琥珀酰丙酮在血液中的含量,可初步提示某種遺傳代謝病的患病可能。該類產品的預期用途一般包括新生兒群體,因此臨床風險較高。
隨著檢測手段的發展,遺傳代謝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愈發重要,在未發病階段對疾病進行確診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可使大部分患者避免死亡或傷殘的發生,節約社會醫療成本[3]。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已建立新生兒篩查疾病數據庫,為疾病的臨床診斷提供了有利條件。
該類試劑逐漸成為注冊申報的熱點,不斷有新型遺傳代謝病檢測試劑在國際范圍內進行上市申報。目前我國國內已有多種產品批準上市,或正處于申報或研發階段,并有同品種首個產品正在進行注冊申報。由于該類試劑的方法學原理較為特殊,同時在性能評價中也有其獨特性,因此在技術審評中需重點把握幾個方面。
二、審評關注點
(一)預期用途
與傳統試劑不同,該類試劑的待測物非常多,臨床可檢測疾病種類繁多,因此應明確所有待測分析物名稱和經臨床驗證的遺傳代謝病的名稱。目前,我國《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范》新版正在修訂中,根據該文件編寫組提供的數據,下表給出了中國相對常見的遺傳代謝病名稱,主要依據為近年來中國境內新生兒的遺傳代謝病發病率等情況。
序號 |
疾病名稱 |
1 |
高苯丙氨酸血癥(HPA) |
2 |
甲基丙二酸血癥(MMA) |
3 |
原發性肉堿缺乏癥(PCD) |
4 |
中鏈?;o酶A脫氫酶缺乏癥(MCAD) |
5 |
極長鏈?;o酶A脫氫酶缺乏癥(VLCAD) |
6 |
異戊酸血癥(IVA) |
7 |
戊二酸血癥I型(GAI) |
8 |
楓糖尿病(MSUD) |
9 |
瓜氨酸血癥II型(希特林蛋白缺乏癥)(CIT-II) |
10 |
瓜氨酸血癥I型(CIT-Ⅰ) |
11 |
丙酸血癥(PA) |
12 |
同型半胱氨酸血癥I型(HCY) |
表1我國相對常見的遺傳代謝病
(二)產品分析性能評價[4、5]
該類產品的方法學原理一般為質譜分析法或者液質串聯分析法等,分析方法的準確度、靈敏度均較高。由于檢測物質在血液中本身就存在,要獲得低濃度(檢測限濃度)的樣本非常困難,所以其性能研究的方法較常規方法也有不同。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2019年剛剛發布了新版《新生兒疾病串聯質譜篩查技術專家共識》,更新了對于分析性能指標要求。結合該類產品的特點,同時參考國內外指南、標準和共識等,在審評過程中也有特殊關注點。
首先,企業參考品的設置給企業研發帶來了挑戰。一般來說,企業參考品應與待測樣本類型一致,這樣可避免基質效應和干擾。但該類試劑較為特殊,采用實際待測樣本制備參考品存在一定困難。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企業參考品,是前期研發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同樣,在確定檢測限時,也應考察其相應的模擬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在線性范圍的建立研究過程中,應分析多個(至少9-11個)濃度水平,并且每個濃度重復檢測多次,通過評價一定范圍內的線性關系及準確度建立該產品的線性范圍。
(三)cut-off值
該類試劑的臨床預期用途一般為篩查,且遺傳代謝病屬于罕見病,陽性樣本較少,因此研究其cut-off值時,應盡量獲取足夠大的樣本量。若樣本量不足,可能會使cut-off值偏離,導致臨床假陰/陽性率過高。
(四)臨床評價
臨床試驗應盡量模擬臨床真實的應用環境,所以要采用前瞻性試驗設計,以考核試劑與臨床診斷結果進行比較研究的方法,評價考核試劑的臨床診斷性能相關指標,從而證明其臨床性能滿足預期用途的要求。
由于遺傳代謝病一般屬于罕見病,技術審評中可根據產品風險受益、產品預期臨床應用情況、上市前研究等因素,附帶條件批準上市。具體情況可參見《用于罕見病防治醫療器械注冊審查指導原則》的相關要求。
三、結語
隨著遺傳代謝病相關研究的深入,該類試劑已成為申報熱點,越來越多的新型遺傳代謝疾病被發現并用于串聯質譜檢測。目前我國已經發布了一系列法規和文件來規范相關行業的發展,包括:《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范》、《新生兒疾病串聯質譜篩查技術專家共識》,以及多種遺傳代謝病相關的指南和共識。鑒于該類產品性能分析和臨床研究的復雜性,如何全面、科學的評價產品的安全有效性,尤其是對于新型遺傳代謝病檢測試劑的系統性評價,為技術審評工作帶來了挑戰。
參考文獻:
[1] 吳玲玲, 徐艷華, 趙正言. 我國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發展與展望[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9, 24 (01) : 805-806.
[2] 林書祥, 舒劍波, 王朝, 等. 15851例遺傳代謝病高危患兒的臨床分析.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J]. 2017, 19 (12): 1243-1247.
[3] 趙正言, 顧學范. 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
[4] CLSI. Newborn Screening b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Approved Guideline. CLSI document I/LA32-A.Wayne, PA: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2010.
[5] 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新生兒遺傳代謝疾病篩查室間質量評價委員會. 新生兒疾病串聯質譜篩查技術專家共識[J].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9, 42(2): 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