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款難”成過去式!3.57億貨款結清,全國推進……
近日,濟南日報刊登《我市藥品和醫用耗材集采“以量換價”全年可減輕群眾就醫負擔10億元》一文。
據悉,濟南市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作為重要民生實事,已有國家6批次、省2批次共318種集采藥品和13類高值醫用耗材在濟南及時落地。
文中,齊魯制藥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帶量采購不僅讓企業無需再為藥品銷售消耗更多的資金和精力,還讓回款有了保障。
有數據顯示,拖欠藥款1個月,企業將減少近1%的利潤。由醫保基金向企業直接結算集采貨款,回款周期由平均3個月以上縮短至1個月。
2021年11月至今,濟南已累計結算貨款3.57億元,本地企業結算額占總結算額的93.84%。
而隨著全國醫保信息統一平臺的不斷運行,藥品耗材招采、生產、配送、監管、回款等環節正在實現全國統一的管理和監督,只要有一個地區在醫保直接結算結算方面獲得成功,那么其他地區就可以快速復制其成功經驗。
在此背景下,不只濟南一地,全國多省都開始加速推進醫保基金與藥械企業直接結算貨款,并且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還有部分地區針對回款不及時的醫療機構采取了一些處罰措施。例如限期整改、考核扣分,嚴重的甚至暫停或終止醫療保險費用結算。
聯盟將2022部分地區的企業回款情況整理如下:
耗材的支付涉及到醫保、醫院、企業的利益。但由于醫院最終擁有了市場的絕對話語權,耗材企業一般不愿“訴諸法庭”來保證長期合作。
耗材企業往往承受著巨大的資金壓力,尤其是對于資金薄弱的中小型醫療器械企業,甚至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近年來,國家也一直在對醫療機構回款慢的現狀進行大力整頓,強調回款問題,縮短回款周期。
早在2020年,國家醫保局就發布了《國家醫療保障局關于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醫保配套措施的意見》,明確要求,落實醫保基金預付政策。
醫保經辦機構在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前,按照不低于專項采購預算的30%提前預付醫療機構,并要求醫療機構按合同規定與企業及時結算,降低企業財務成本。
同時,在國務院組織了第七次大督查行動后,國務院督查組表示:目前全國多地公立醫院仍存在回款不及時的問題。一些部門、單位還將無分歧欠款改為有分歧欠款,部分醫院占壓醫藥流通企業大量資金且付款期限過長。
在建立醫保直接結算機制的基礎之上,清償醫院的欠款、紓解中小企業經營難題的工作也已經被國家提上日程。
2021年,國家醫保局等八部門共同印發了《關于開展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和使用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醫療機構應按采購合同與企業及時結清貨款,結清時間不得超過交貨驗收合格后次月底,并推進醫保基金與企業直接結算。
目前,多省都已出臺相關措施,進一步加快企業回款速度。
此前,廣西藥品集團采購服務平臺發布《關于加強我區帶量采購藥品結算工作的通知》。廣西將組織開展專項清欠行動,對拖欠帶量采購藥款的醫療機構進行通報。將藥品回款情況納入醫院年度考核和院長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嚴重拖欠藥款的醫療機構進行問責。
今年7月11日,北京市醫保局還發布了《北京市醫療保障局關于開展本市醫療機構醫用耗材網上陽光采購專項檢查工作的通知》,表示將對北京市有關醫療機構醫用耗材網上陽光采購開展專項檢查工作,其中就包括對醫用耗材“異常”使用以及醫療機構耗材采購結算回款情況等多個方面的檢查。
北京之前要求,原則上醫療機構貨款結算時間不得超過收貨驗收合格后次月底,也就是說,超過60天未完成貨款結算的耗材采購訂單,都是本次醫保部門嚴查的重點。
隨著醫保基金與企業直接結算的全國落地,聯盟相信,“回款難”終將成為過去式。醫藥資金流也將徹底與公立醫院絕緣,這也意味著醫療行業生態將面臨全方位洗革,醫械行業的現有秩序正在被悄然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