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4月,安徽省醫改辦發布《關于安徽省公立醫療機構醫療器械創新網實行集中采購的指導意見》,積極推動省級醫療設備集中采購;
2016年3月,安徽省曾規定:乙類大型醫療設備以及單價在200萬元的醫療器械創新網,都要參加省級集中采購。?當年,安徽集采81臺大型乙類醫療器械創新網,采購金額達數億元;
而在2020年12月,安徽省醫保局就全省乙類大型醫療設備集采工作實施方案意見發布了通知,通知明確提出:?發貨規模效應、以量換價、鼓勵國產設備;
在去年5月安徽省醫保局發布的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集采方案中,首次明確規定要堅持帶量采購、以量換價為基本原則;同年7月30日,安徽省醫保局發布國內首個大型醫療設備集中帶量采購的通知。
消息一出,立刻引發行業關注,一場關于大型醫療設備國家集采即將到來的猜想與恐慌情緒迅速蔓延。在推行的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集中采購措施中,建立了“產品分層、醫院分級、項目分包、價采合一”的“三分一合”集中招標采購模式。
緊接著8月初,安徽省醫保局發布文章《我省開展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集中采購取得階段性成效》,文章稱,截至6月底,2020年度設備采購總金額達4.44億元,與醫院預算采購價相比,節約近1.8億元,節資率28.8%。
醫保采購成本下降的背后,是設備中標價格的不斷走低,如1.5T磁共振第2包蘇州朗潤中標單價297萬元,全國集采1.5T磁共振首次跌破300萬元;3.0T磁共振第2包GE公司750w中標單價從2018年度的896萬元下降至587萬元,全國集采3.0T磁共振首次跌破600萬元。
但低價的背后,項目執行的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在2021年底的一份MR中標結果公告中,有業內人士專門去核對做了調研,據透露,目前僅有兩家供貨,還有兩家未簽訂合同,廠商供貨情況不容樂觀,有醫院甚至表示不排除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相信低價可能是原因之一。
又一年過去了,依照既定政策,安徽省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集中帶量采購仍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當中,和去年相比,中標人均有所變化,價格沒有在網上公示,據了解,今年的預期成交價格要比2020年度進一步下降,那么安徽模式能否如當初所想,徹底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
01
徽式集采看似完美
在安徽推行的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集中采購措施中,“分包”是其中的核心環節。所謂分包,是指招標之前,由專家對不同廠家、不同型號的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進行分類,劃分各型號設備的技術層次,分成高端、中端、低端幾個包,每一個包里只有一家廠商中標。
拿了醫療設備配置許可證的公立醫院,在平臺提交申報,專家會根據醫院需求、預算、級別,精準分到相應的包里。盡管實際操作中面臨如何保證分包合理等困難,但降低采購支出效果卻立竿見影。2020年,與醫院預算采購價相比,安徽省節約近1.8億元。
同時,設備中標價格不斷走低,而慘烈的低價競爭之下,各廠家也自然會盡可能縮減成本配置,以獲得競爭優勢。但低價之外,安徽集采更期待的局面是,“引導相關大型設備檢查的價格重新擬定。”這也就是在官方文件中數次提到的“價采合一”——積極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探索逐步降低磁共振場強、CT探測器排數等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相關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加成。
根據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的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原則,同步調整技術勞務類醫療服務價格。醫療設備和檢驗試劑存在同樣一個問題,不是直接形成醫療服務價格,或直接跟醫保基金關聯,但會通過間接聯系,顯現出來。這是一個聽上去美好,卻極為艱巨的設想。
相關證券分析師認為,“會影響醫療機構的收益和患者的負擔,但對定價的影響不大,醫療服務的價格構成跟服務并不成比例。特別是安徽的狀況,對醫保政策來講,影響不大。”
長期以來,藥品、耗材、大型醫療設備檢查費,是公立醫院三大“盈利點”。當醫保大刀砍向藥品、耗材之后,與檢驗息息相關的醫療設備成為了最后、也是最難動的“一座大山“。之所以難動,在于理由不那么充分。
醫療設備進行的檢驗和影像學檢查在診斷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同時也對縮短住院時間起到重要作用。而添置大型醫療設備對于醫院來說也是提高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很多醫院都期待通過新增或更新大型醫療設備提升診療能力,從而吸引患者。
但采購大型醫療設備成本高,作為最高主管部門,衛健委的主要制約措施是每年會提前規劃,給公立醫院發放相應的醫療設備配置許可證。“一家醫院去買Pet-CT或磁共振,一年可能就一臺。不像藥品,集中采購的話,上千萬、幾百萬的量,全國藥品集采幾百億的規模。”相關人士透露,2020年,安徽省設備采購總金額是4.44億元。“量不是那么大,去年,全省乙類醫療器械創新網報名集中采購70臺設備。”
此外,行業人士分析認為,符合集采標準,且處于同質化,殺價空間大的大型醫療設備品類并不多,并且50%以上被進口產品占據。因此從納入國采的產品標準看,大型醫療設備在短期內并不適用于國采行動。一位地方醫保局相關招標采購人員也認為,安徽的集采屬于地方行為,而國家層面動向,“暫時沒有聽說”。
02
廠商供貨不樂觀的真正原因
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是一類使用技術復雜、資金投入量大、運行成本高、對醫療費用影響大的特色醫療資源,直接關系醫療質量安全、醫療費用和人民群眾健康權益。一直以來,磁共振都被譽為是“醫療設備皇冠之上的明珠”,其構件有多復雜,只有親自參與過的人或能知曉。
比如,超導磁體是典型的高人才門檻、高資金密集的關鍵部件,如果沒有強大的綜合工程化能力是很難研制成功的。且不談專業人才培養,僅從燒錢角度,成功研發一款超導磁體,要做廢多少磁體、消耗多少超導線材、又歷經多少失超煎熬,這都是用無數的錢堆出來的,絕大部分企業都在黎明前放棄。
據了解,一臺1.5T的核磁共振儀,光超導體的造價就占總成本的30%~40%,3.0T的儀器超導磁體造價占總成本的50%~60%,在“有液氦”超導磁共振方面,今年液氦不僅價格瘋漲60%以上(有預測2040年全球氦氣將被消耗殆盡),還經常缺貨,這都是巨大的材料成本。
一套優秀的配套軟件的編寫需要大量的時間,其工作量不亞于寫出一個簡單的操作系統。而核磁共振儀的軟件銷售數量太少,畢竟全世界的核磁共振儀加起來也沒有一個縣城的電腦數量多。由于產品少,其單價自然就高。?
除了磁體系統,頻譜儀、射頻系統、計算機圖像重建系統這幾項技術難度都非常高,加上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以前一直被GPS三巨頭壟斷,價格自然就貴了。?我國最初的核磁共振儀也都是從這三個公司進口的,但一旦設備出現問題,高額的維修費和配件采購費讓很多醫院都承受不住。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幾年聯影醫療、朗潤醫療、東軟醫療、安科、電氣康達、鑫高益等公司終于拿出了與進口1.5T核磁共振儀性能不相上下的設備,這才逐步取代了進口1.5T在中國的市場壟斷。但國產3.0T仍難以突破市場壟斷,市場份額主要還是掌握在“三巨頭”手里。?
但不管哪個廠家的設備,在徽式集采的超低價面前,可能都面臨如果投標價格高,則無法中標;投標價格低,則面臨沒有合理利潤,甚至后期無法執行合同的難題。
而徽式集采雖然把價格打壓到了極致,但迫使部分設備廠家為了中標,用老舊型號和超低價投標的策略,甚至最終無法簽訂合同;而醫院無法買到最新款的設備和先進的功能;患者的檢查費用也沒有降低。徽式集采的成功背后,存在隱憂。
03
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低價中標或將失效
一般情況下,按照市場規律,招投標中的投標價或中標價不得低于成本價。然而在現實中,部分招標單位在招標環節忽視質量要求,唯價格論,造成中標價低于甚至遠低于成本價。
人民日報對此曾發表評論,“低價中標”現象之所以出現,和法律法規執行不嚴、監管機制不完善有一定關系,而從根源上講,是鼓勵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不足導致的。
這種情況很可能會在近期有所變化。
7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再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該份意見稿針對近20年來我國政府采購暴露的一些問題,從制度層面上開創了一系列全新的做法,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改革。例如包括:支持國產、分散采購取消“限額標準以上”的限制;取消“地方集中采購目錄”?“部門集中采購目錄”的提法;新增“最優質量法”評審法、“創新采購”采購法;明確了“最低評審價法”的適用范圍等內容。
現行《政府采購法》中,集中采購的范圍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購目錄確定,屬于地方預算的政府采購項目,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機構確定并公布。
可以看到,由于地方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導致了一些地方逐年提高政府采購限額標準,使得越來越多的項目不再適用現行的《政府采購法》及其實施條例監管。
而本次新版《意見稿》直接刪除上述規定,集中采購目錄以及政府采購限額標準,將全部由國務院統一確定并公布。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只有一個集中采購目錄以及限額標準,全國統一。
《意見稿》表示,政府采購有最低評審價法、綜合評分法和最優質量法三種評審方法。其中,“最優質量法”是新增的評審方法,是指競標文件滿足采購文件全部實質性要求,價格已定,按照質量因素的量化指標評審得分由高到低排序確定中標、成交、入圍供應商的評審方法。執行政府定價或者對質量有特殊要求的采購,可以采用最優質量法。
另外,《意見稿》還明確了“最低評審價法”的適用范圍,只有通用貨物、服務,內容單一、方案簡單的小型工程的招標采購。也就是說,除了上述范圍內的產品,“最低價”評審或將失效。值得一提的是,《意見稿》還提出:競爭性談判方式一般采用綜合評分法,這是對現行《政府采購法》中競爭性談判方式采用最低價成交評審方法的最大改變,這無疑利好包括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的所有械企!
與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9章88條規則相比,《意見稿》共設置了10章125條,改動篇幅可以說非常之大。如果按《意見稿》,新的政府采購法實施后,以徽式集采為代表的各地大型醫療設備集采規則將面臨巨大變動。
因此,去年和今年的徽式集采,很可能是“老規則”的最后演出。這些項目的實際執行是否順暢,是否能切實起到作用,讓政府、醫院用戶及設備廠家實現多贏,可能會影響到未來的集采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