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影醫療披露AI布局成果
近日,聯影醫療公布最新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詳細介紹其在AI醫療領域的深度布局和最新成果。聯影表示,經過多年的布局,聯影醫療成功打造了跨產品線的完整數智化超級平臺,公司的各產品線均已完成了智能化技術平臺的開發和搭載,實現AI技術的源頭級賦能,推動了多模態、跨尺度診療技術的創新。現階段,AI醫療的競爭已度過概念對拼的階段,相關商業轉化的本質回歸具體產品間真槍實彈的較量。??????????根據聯影介紹,目前已有多款AI醫療類產品落地,包括CT的uSense主動感知技術平臺、MR 的 uAIFI類腦平臺、分子影像設備的 uExcel 無極技術平臺、XR的 uAid 以及 uVera Technology DSA 智慧仿生技術平臺、All-In-One Solution 一站式放療平臺等。在AI醫療爆火的這些年,醫學影像被普遍認為是同AI契合額最高的領域之一。根據灼識報告預測,全球人工智能醫學影像市場預計從2020年的不足10億美元按指數級增長至2025年的646億美元,復合增長率為147.7%。預計于2030年進一步達1665億美元,10年間市場擴容近170倍。最新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聯影詳細介紹了AI技術對臨床業務的加持,覆蓋MR、CT、X射線等國內外主流影像領域,具體如下:聯影表示,在DeepSeek等開源大模型的推動下,大幅降低了文本處理和語言理解的技術門檻,使得AI技術更加普惠,加速了醫療文本大模型的輕量化、本地化部署,降低了AI在醫療場景中的落地門檻。從具體產品落地成效來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基于聯影 uRT-linac 506c 的 All In One(AIO)技術,實現將鼻咽癌放療準備時間從數天縮短至二十幾分鐘。AI已成兵家必爭
聯影在AI技術上已下注多年,近年更是呈現出持續加碼的態勢。
去年12月,聯影醫療發布公告,擬以自有資金投資上海聯影智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取得后者增資后0.2849%的股權,交易價格為2848.72萬元。公告顯示,此次增資聯影智能的投前估值達90億元。據悉,聯影智能是市場上為數不多的全棧全譜醫療人工智能公司,目前已推出100多款醫療AI產品。其中,公司已獲批22張NMPA二類證,12張NMPA三類證,15款應用獲批FDA認證,13款應用獲歐盟CE認證。除了聯影外,其他國內醫械巨頭在AI領域也動作頻頻。尤其在年初DeepSeek火出圈后,各家更是借勢密集官宣了相關最新AI布局。其中,東軟集團、翔宇醫療、圣湘生物、安圖生物、亞輝龍、萬孚生物等企業紛紛表示已經完成或正在布局將自身業務與DeepSeek深度融合。邁瑞也于近日官宣,已開啟設備業務全面向數智化方案轉型。其自2015年以來推出的眾多重磅產品如N系列監護儀、R系列超聲、血球閱片機等產品均配備智能化輔助功能,并且智能化功能也是這些產品成為爆款的重要原因,獲得了臨床的一致認可。東軟醫療在AI影像的布局也進入收獲階段,其ClearInfinity深度學習AI重建算法入選中國專家共識。落地仍有挑戰
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AI+醫療”已經邁進黃金時代。據大智慧統計的數據,截至目前,智慧醫療板塊指數累計上漲30.31%;AI醫藥板塊指數累計上漲20.75%。真金白銀的流入給行業帶來更大的預期。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數據,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市場價值近84億美元,自2018年以來復合年增長率達21.99%。預計該市場增長到2028年將達到277億美元,增長率為26.96%。
但即便是公認的藍海市場,挑戰和風險也依然客觀存在。
在高度追求安全和隱私的醫療行業,AI技術的發展難免受到掣肘。正如聯影醫療提到的,醫療AI具有人才、數據、場景適配、合規監管等多重壁壘。
此外,盡管在DeepSeek等模型助力下落地成本開始走低,但大批量新產品的推出、升級對企業也是筆可觀的成本付出,且呈現的產品能夠準確賦能臨床,以及是否具備普適性都將直接影響付費意愿。
但隨著AI概念大范圍普及,醫院、醫生乃至患者對醫療AI的接受度均在加速提高,市場教育的難度同步走低。
與此同時,支付端對AI的認可也拉開序幕。去年11月國家醫保局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首次被納入國家醫保局立項指南,在放射檢查、超聲檢查、康復類項目中設立“AI輔助”擴展項,支持相對成熟的AI輔助技術進入臨床應用。
AI醫療距離商業破冰已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