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至今,國家藥監局已應急審批14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包括10個核酸檢測試劑和4個抗體檢測試劑。日前,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針對復工得產提出建議:工人上班之前必須接受雙檢測——核酸檢測和IGM(免疫球蛋白)檢測,兩個檢測證明真的沒事了,可以上班。同時,近日多個科研團隊對外宣稱已成功研發抗體試劑盒,甚至有人宣稱最快3分鐘就能得知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結果。
那么,為什么鐘南山院士提議進行雙檢測?針對新冠病毒檢測,不同方法有何區別?新的檢測方法是否能替代已有的核酸檢測?
何為雙檢測
根據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實驗室確診病例的依據是核酸檢測陽性,以及基因測序高度同源,并沒有提及其他檢測方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確診標準
據悉,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對病毒的直接檢測,一類是間接檢測。直接檢測就是目前實驗室廣泛應用的針對病毒的核酸檢測,檢測新型冠狀病毒基因中某些特定核酸序列的存在,是目前公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實驗室診斷金標準方法。
間接檢測試劑分為針對病毒抗體檢測和針對病毒抗原的檢測。抗體檢測試劑是檢測血清中由病毒進入人體后刺激人體產生的IgM或IgG抗體,IgM抗體出現較早,IgG抗體出現較晚。病毒抗原檢測主要是檢測病毒表面的一些蛋白質。
國家藥監局于2月22日應急審批的兩個膠體金法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抗體檢測試劑盒,適用范圍均明確規定,“僅用作對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疑似病例的補充檢測指標或疑似病例診斷中與核酸檢測協同使用,不能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和排除的依據”。
核酸檢測能被替代嗎
雖然核酸檢測是診斷“金標準”,然而“假陰性”問題以及實時熒光RT-PCR檢測時間較長的現象,一度使之飽受質疑。
2月初,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教授因“核酸檢測特異性高、敏感性偏低,不排除存在部分假陰性”,而強烈建議將CT影像作為首選診斷方法,引起公眾廣泛關注。但鐘南山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最新發表的論文指出,確實存在部分核酸檢測陽性、有臨床癥狀但入院時無任何影像學異常表現的新冠肺炎患者,且非重度患者中這類患者比例遠高于重度新冠感染患者。
2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國家新冠肺炎藥品醫療器械應急平臺時詢問相關專家,目前試劑檢測的準確率究竟有多高,需要做幾次才能確診,如何進一步提高檢測能力、加快檢測速度,抗體檢測能否替代核酸檢測等。專家回答,核酸檢測準確率理論上可達95%以上,之所以在實際使用中誤差比這個大,與取樣采樣的方式方法、實驗室自身檢測條件等多種因素有關;雖然我國核酸檢測試劑日產能已滿足國內需求,但受實驗室有限等制約,日檢測能力大大低于檢測試劑的日產量;抗體檢測無法替代核酸檢測,但可以成為其有益補充。
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王成彬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也表示,核酸檢測“假陰性”問題主要是用核酸檢測確診患者假陰性的問題,而不是核酸檢測本身假陰性的問題。王成彬認為,抗體檢測盡管有便捷、快速的優勢,但與核酸檢測比較有其應用的局限性,目前還不可能替代核酸檢測。如何將病毒抗體(抗原)檢測方法與病毒核酸檢測方法聯合應用,發揮各自優勢,急需進行評價和驗證。
關注前沿檢測技術改良及應用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張鋒團隊發布新冠病毒CRISPR檢測技術,稱采用等溫擴增技術RPA,有望一小時內實現病毒檢測。沈陽化工大學應用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尹秀山博士團隊以及美國密歇根皇家橡樹博蒙特Michael B Chancellor團隊也分別表示,利用逆轉錄環介導等溫擴增(RT-LAMP)技術檢測新冠病毒,45分鐘可出結果。
對此,王成彬認為,等溫擴增技術是很好的核酸檢測方法,它的特點也是對核酸分子進行擴增檢測,不需要在不同溫度間的變化環節,因此靈敏度高、簡便快速、成本低。但是目前由于不太好解決非特異擴增造成的“假陽性”結果等問題,還未在臨床實驗室廣泛應用,尚需繼續進行改進。
此外,數字PCR方法、可以檢測更多病毒基因位點的RT-PCR毛細管電泳方法、高通量檢測的核酸質譜方法、更可靠的基因測序方法等方案也在進行不同試驗。王成彬表示,先進的前沿檢測技術存在3個問題:一是時間太長;二是實驗室需要重新買設備、重新培訓人員,成本太高;三是檢測過程相對復雜,對檢測人員素質要求高,檢測質量不易控制。
王成彬強調,如何對前沿檢測技術進行簡便易用的改良并在臨床檢測中廣泛應用,有必要成為以后關注的重點。
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新冠病毒檢測試劑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