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兩個盲人中,就有一位是白內障致盲的。
據2015年WHO的調查估計,白內障占致盲眼病的51%,全世界由白內障致盲的患者約有2000萬。
那什么是白內障?簡單說,白內障就是指晶狀體混濁,阻止光線進入眼睛。晶狀體是人眼中一個“透明狀體”,位于角膜和瞳孔后方。光線需要通過晶狀體的折射聚焦到視網膜上,當晶狀體混濁時會影響到光線折射過程,使事物看起來模糊朦朧。
(圖:眼睛結構解剖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思宇醫械觀察整理)
白內障有多種類型,最常見的是老年白內障,屬于年齡相關性疾病,歲數大了就容易得這種病。糖尿病、長期日光照射、吸煙和肥胖均是老年性白內障的相關風險因素。此外,也有兒童天生患有此病,以及部分患者在炎癥、受傷和其他疾病后出現白內障。
(圖:白內障患者的眼睛晶狀體混濁(左)白內障患者(右))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與WHO官網? 思宇醫械觀察整理)
白內障手術及人工晶狀體植入術
手術是白內障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通過手術可摘除已經混濁的晶狀體,然后植入人工晶體使視力恢復。白內障手術術式已經歷兩代進化,第一代是囊外白內障摘除手術,其并發癥多且不易植入人工晶狀體,此舊式的手術已很少使用。
第二代是主流的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手術過程較簡單,首先在角膜側面切一個小切口,使用超聲設備或激光將混濁晶狀體分成小碎片,然后從眼睛上輕輕吸出小碎片,最后將人造晶狀體牢固地插入瞳孔后方,使其與自然晶狀體占據的位置相同,切口無需縫合即可自行愈合。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目前已比較成熟,手術過程通常在15分鐘內就可完成。
(圖:白內障手術)
(圖片來源:allaboutvision網站? 思宇醫械觀察整理)
人工晶狀體的重要地位及進化史
人工晶狀體(IOL)是治療白內障必不可少的醫療光學器件,在摘除混濁晶狀體的白內障手術后,如果不植入IOL,將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屈光不正,這將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
作為植入性器件,IOL是永久固定在眼睛內部的,不會掉落也無需清潔,患者幾乎不會有任何感覺。更重要的是,IOL不像其他植入性物質那樣被組織排斥,植入晶狀體的部位無排斥性組織,因此可使其可以長久存在。
1949年,哈羅德·里德利爵士于倫敦圣托馬斯醫院,為白內障病人手術后,實現了第一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當時IOL的材料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又稱亞克力),它是一種堅硬的不可折疊材料,因此眼科醫生在植入這種硬性人工晶狀體時極具挑戰性。
(圖:亞克力(高透明材料,多用作玻璃替代品))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思宇醫械觀察整理)
1980年左右,愛潑斯坦使用硅樹脂制成了可折疊軟性人工晶體。這使得眼科醫生可以通過3毫米的小切口植入IOL,相比于不可折疊的IOL需要 5-7毫米切口,可以說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90年,第一個被FDA批準的可折疊人工晶體是Allergan公司的硅膠鏡片人工晶體,可折疊IOL已成為現在最普遍植入的鏡片。
(圖:后房型人工晶狀體)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思宇醫械觀察整理)
人工晶狀體分類介紹及選擇
現代人工晶狀體的設計是美國眼科醫生史蒂芬·希靈博士創造的,他創新性設計了三件式模型,把圓形光學器件與兩個柔性支柱觸覺件融合在一起,柔性支柱觸覺件的作用就像張力彈簧一樣,可以自動將植入眼球的晶狀體置于眼室的中心位置。
從人工晶狀體植入位置上講,可分為前房IOL和后房IOL,后房通常是人工晶體的首選位置,因為在白內障摘除手術后,留下了透明的具有支撐性的晶狀體囊袋,它提供了一個放置永久性人工晶體植入物的最佳位置。并在植入IOL后收縮從而將其固定,其位置與原天然晶狀體相同。前房性IOL目前不太常見,僅在患者無法選擇后房性IOL的情況有時才會使用。
從鏡片焦點方面講,人工IOL可分為單焦點鏡片、多焦點鏡片和散光鏡片。目前單焦點鏡片仍是最多見的植入類型。“單焦點”是指它可提供一個聚焦清晰的視覺,大多數選擇單焦點的患者會選擇遠距離視力,然后通過佩戴眼鏡來輔助近距離視覺任務,比如閱讀和看電腦手機。
多焦點人工晶狀體的“多”意味著不止一個焦點,它同時提供了提供遠距視覺和近距視覺,使患者在看遠處和近處事物時均可清晰,減少患者對眼鏡的依賴。
(圖:多焦點示意圖)
(圖片來源:網絡? 思宇醫械觀察整理)
此外還有散光透鏡可以選擇,可用來矯正散光的單焦點透鏡,減少患者術后配戴眼鏡矯正散光的需要。
賽道分析
盡管可折疊軟性晶狀體成為手術植入主流,但在中國,仍有30%的白內障患者使用硬性晶狀體(低端人工晶狀體),這主要是價格低原因。因為其不可折疊,會使得手術切口增大一倍以上,達到6毫米。剩下的70%患者使用的軟性晶狀體大多是從國外進口。
(圖:2019年我國人工晶體各梯隊市場份額)
(圖片來源:愛博醫療數據? 思宇醫械觀察整理)
據估計全國有年齡在60歲以上的1.3億潛在白內障患者,目前需要白內障手術的患者數接近500萬,且每年以40萬人的速度增加。2019年,我國人工晶狀體市場規模約25.66億元。IOL作為三類醫療器材,屬于高值醫用耗材,發展中國自主品牌的IOL必要性很強,這可打破國外品牌的壟斷和溢價能力,降低國家和社會的經濟負擔。
目前IOL巨頭由四家國際公司組成,美國的愛爾康、強生、博士倫以及德國的蔡司,他們共占據市場的60%-70%份額,其中愛爾康一家獨大,約占市場份額的30%。
(圖:2019年我國人工晶體各梯隊市場份額)
(圖片來源:前瞻研究院? 思宇醫械觀察整理)
國內而言,昊海生科是人工晶狀體市場的重要參與者,約占國內市場的30%,2015年通過并購河南宇宙和珠海艾格等公司,昊海生科進入了人工晶體賽道,目前已經成為公司重要的盈利來源。其2019年報顯示營收比例的44%來自于眼科產業。
此外,國內愛博諾德也是國內的IOL企業代表,愛博諾德公司在2014年發布的第一款核心產品“普諾明A1-UV”打破了國際高端軟性可折疊人工晶狀體的壟斷,其價格比國際同類產品低30%至50%。據其2019年招股書,約占中國7%的IOL市場,但主要集中于中高端產品。2019年IOL全球市場份額為38億美元,其僅占0.75%,相比于國內遜色不少。
高值耗材全國集采對人工晶體的未來影響
11月5日,售價約為13,000元的冠狀動脈支架由于集采降價95%的新聞引起了轟動。由于這次采購的產品預計將占據公立醫院的70%使用量,沒有進入名單的企業將面臨的業績巨大下滑已可被預期。
參考冠脈支架帶量采購過程,人工晶體很有可能在未來進入全國集采環節。早在5月7日,國家醫保局發布通知,要求省級平臺報送冠脈支架、冠脈球囊、人工晶體三類產品2019年采購價格和采購量。當帶量集采擴大范圍,政策成熟之后,或許明年就將輪到IOL行業。
國產支架的市場占有率和產品系列相比于國外,均有很大提升空間,一旦實行IOL帶量采購,是否會成為像昊海生科、愛博諾德等國內企業的彎道超車點還未明晰,可以有所期待。
結語
近二三十年來,鑒于患者需求改變,我國白內障在手術技術、器械、儀器設備、人工晶狀體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白內障患者群體。人工晶狀體作為白內障治療不可少的光學器件,在我國仍屬于藍海市場,產品創新和政策動向都將成為影響行業的重要關注點,同時作為投資方向,人工晶體賽道也值得關注。